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月饼市场再次热闹起来。众所周知,传统的月饼因为含有高油和高糖,简直就像一个“能量”。为了追求健康,无糖月饼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了网红产品。许多传统的点心店也推出了各种无糖月饼,并标注了“健康”、“养生”、“适合糖尿病患者”等标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这些“无糖”月饼真的不含糖分吗?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食用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今年,无糖月饼在电商平台上成为了“网红”。实际上,市面上所称的“无糖”月饼大多只是没有添加蔗糖,但并不意味着月饼中没有任何糖分。这些月饼的甜味主要来源于甜味剂,也就是代糖,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类。甜味剂能够提供与常规糖类相似的甜味,但由于其难以被吸收,所产生的热量远远低于常规糖类。过去一百多年里,甜味剂在各类食品加工中被广泛应用。
关于甜味剂的安全性,消费者无需担心。在我国,使用的甜味剂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根据《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这些甜味剂包括营养型和非营养型,前者主要是糖醇类甜味剂,后者也称为高倍甜味剂,有天然和人工之分。
《健康行动(2019—年)》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并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来替代蔗糖。在保持同样或更高甜度口感的条件下,适量食用“无糖”月饼也是一种选择。
市面上的“无糖”月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更多是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根据《食品安全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如果食品标注“低糖”,则每100g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应低于5克;而标注“无糖”则要求更高,每100g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应低于0.5克。
“无糖”月饼虽然不含蔗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淀粉和油脂。淀粉水解后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影响血糖指标。而油脂多为饱和度较高的棕榈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等,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应该谨慎食用。由于某些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含有特定成分,特定疾病患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宜食用含有该甜味剂的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约为30g,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摄入量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健康行动(2019—年)》明确提出减糖行动,提倡人均每日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减少添加糖的摄入。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消费者在购买月饼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应被“无糖”、“低糖”等字眼误导,而应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合理控制日常能量摄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迎接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