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脉络,解读诗词精髓
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我们的汉字是历经沧桑,而今依然旺盛地赓续着文化火种的文字。这得益于我们祖先对文字的深深敬畏与精雕细琢。这种情感,从我们品读唐诗宋词时便能深深感受到。
本期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唐诗中用词的精妙之处。提到杜甫,他的字句严谨,确实代表了古时文人的一种极高追求。但在此,我们更想谈谈李白,虽然他的诗风自由奔放,不受章法所限,但其作品中的讲究却丝毫不减。
杜甫曾赞誉李白作诗如“饮一斗酒即成百篇诗”,这表现了李白作诗时的不羁个性。他的诗作并非如贾岛所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样苦思冥想。即便如此,李白的诗依然充满讲究,这充分展现了唐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之情。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此诗被广为传颂,屡次入选教材。其中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如此脍炙人口。当一道关于这首诗的题目出现在诗词上:“A.向东去 B.向西去 C.辞别西方向黄鹤楼去”,正确答案虽为A,但百人团中有3九年答错,可见我们对于这首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其深意。
公元730年,孟浩然计划前往广陵,也就是现今的江苏扬州。李白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江边送别。黄鹤楼恰巧位于江边,因此诞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从地理方位看,黄鹤楼位于武昌的西边,而扬州在其东面。诗中用“西辞”而非直接的“东去”,实则寓意深远。
“西辞”并非随意之笔,它蕴对黄鹤楼典故的致敬。黄鹤楼不仅是座实际的建筑,更在古代文人心中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崔颢的《黄鹤楼》中提到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便是指费祎在此地乘鹤升仙的传说。费祎升仙的方向是西面,这在佛教和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李白选择用“西辞”而非“东去”,正是他巧妙运用文化符号,使整首诗充满诗意与深意。这一字之差,既表达了孟夫子的离去如仙人游历般洒脱,又蕴含了对友人选择在春光烂漫的三月离开的祝福与美好期许。
看似简单的“西辞”二字,实则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人的匠心独运。这正是古人写诗时字字珠玑的真实写照。我们常感叹古诗之美,却未能深入剖析其美之所在。其实,那种美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眼之中,它们虽不起眼,但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雕琢。当这些字串联起来时,便成就了千古传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