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细胞》出版集团子刊《当物学》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杰出研究成果。这篇论文由翟大有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刘煜研究员(通讯作者)、侯先光研究员与英国剑桥大学的Javier Ortega-Hernndez博士、麻省理工学院的Joanna Wolfe博士以及卡尔蔡司X射线显微镜的高级资深应用专家曹春杰工程师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标题为《早寒武世一种泛甲壳类动物的附肢呈现三维保存状态》。
这项研究首次将显微CT技术应用于澄江化石的研究,证实了泛甲壳类动物在早寒武世就已经存在,并揭示了泛甲壳类动物的内部构造。这是对于节肢动物研究的一大突破,因为泛甲壳类(包括昆虫和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中最繁盛的族群。虽然科学家们通过DNA分子钟推算认为泛甲壳类在早寒武世已经出现,但相关的化石证据一直非常有限。现在,产自云南澄江生物群的多节耳材村虫化石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
自侯先光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澄江生物群以来,“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已经产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化石。这些化石为研究众多动物门类的早期演化以及“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珍贵素材。过去对澄江动物化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使用光学显微镜等传统成像技术进行表面的、二维的观察。自刘煜研究员创新性地将显微CT技术应用于澄江化石研究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大量前所未有的重要形态特征。显微CT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澄江动物化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展示了其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据侯先光介绍,这一技术的应用对许多动物化石的形态和它们在动物谱系树上的位置产生了性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