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河南酱豆的做法及比例

河南酱豆的做法及比例

在豫中平原的乡间,黄豆虽被誉为“豆中之王”,但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相较于小麦和玉米等大宗作物来说,只能算是小众。黄豆在秋收时节并不占据舞台的中心,尽管它也能被磨成面粉,但在农人的日常饮食中,它并不是主食,只是偶尔用来调剂生活。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庄稼种植中,农人们总会种上一小片黄豆,主要用于制作豆腐、提取豆油以及制作酱豆。酱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豆酱,其制作过程被称为“晒酱豆”。而这一工艺的绝佳时机,就在一年之中短暂而炎热的三伏天。

当酷暑降临,夏日毒辣的阳光和高温使得户外地面冒烟、屋内如蒸笼一般,这正是晒酱豆的最好时机。田间地头的玉米和黄豆已经锄完,花生和芝麻的杂草也已清除,化肥已施完,红薯秧也已翻整完毕。劳碌的农人们终于可以暂时挂起锄钩,享受一段闲暇时光。在这段空档里,乡间的巧妇们开始忙碌地制作酱豆。走进庄户人家,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酱豆盆,这是一幅淳朴动人的乡村民俗风情画卷。

晒酱豆不仅是对黄豆的晒制,更是对农人手艺、和耐心的考验。选豆是制作酱豆的关键。母亲会用精湛的手法从缸中挑选出滚的黄豆。筛子下面横放的擀面杖像是一个滚动的,帮助母亲轻松地将黄豆与其中的碎叶和草梗分离。经过筛选和簸扬,黄豆被清理得干净无比。接着,母亲会细心挑选出大小匀称、饱满光滑的豆子,剔除霉烂、有虫口和残缺的豆子。在她眼里,制作酱豆与耕种庄稼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天清晨,母亲会挑来井水,先清洗黄豆,再煮豆。乡谚有云:“凉水煮米,滚水煮豆”。母亲会用煮沸的开水煮锅里的黄豆,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豆子不能煮得太烂,也不能半生不熟。那时没有钟表,全靠母亲的经验和双手来判断。煮好的黄豆会被摊在苇席上晾干,等待进一步的加工。

黄豆晾干后,要进行“拌面”和“焐豆”的程序。“拌面”是在黄豆上裹一层小麦面粉,使其互不粘连。“焐豆”则是将黄豆放在密封严实、光线暗淡的屋子里进行发酵。几天后,黄豆会长出绿毛,这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晒制了。母亲会将黄豆端到烈日下暴晒,晒干后添加“料水”,这是用各种佐料煮成的汁水。再次暴晒数日,直至酱豆变成深褐色,散发出浓郁的酱香。

晒酱豆的过程决定着酱豆的成败。三伏天的烈日暴晒是制作酱豆的关键环节,这是农人们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经验。炎热的天气使得晒出的酱豆更加美味。母亲会将晒好的酱豆装进坛罐中,存放在阴凉之地,只要保持密封不进水,可以保存一年之久。

(作者为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工作人员)


河南酱豆的做法及比例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