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汤圆看似简单,实则内含许多技巧。煮出来的汤圆,有的破皮露馅,汤粘稠稠的;有的则滚如珍珠,Q弹有汁。同样都是煮,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
那些年我们在煮汤圆时遇到的难题,你遇到过几个呢?
关于“煮汤圆应该用冷水还是开水”的疑问,其实都不对。用冷水下锅,外面的糯米皮先熟,里面的馅料还没融化,等煮透了皮已经软趴趴;用开水直接煮,对于冷冻的汤圆来说,高温会导致热胀冷缩,“啪”一下皮就裂开了,馅料全跑到汤里,虽然汤变甜了,但汤圆形状已不复存在。更常见的是直接从冰箱拿出来就扔锅里,表面那层冰霜没处理,下锅就粘锅底,一搅动就破,煮完一锅都是碎汤圆,让人看着就没食欲。
老厨子分享秘诀:三步就能让汤圆圆满完整。
第一步:给汤圆“洗个澡”。从冰箱拿出来的速冻汤圆,表面都有一层白霜。这层冰霜是关键,别急着下锅。先放在盆里,加点冷水泡15秒。冰霜遇冷水逐渐融化,汤圆表皮吸收一点水分,就像给糯米皮加了一层“防护膜”,煮的时候就不容易破。不过泡的时间也不能太长,15秒正好,泡反而容易粘成一团。
第二步:水温要适中。锅里的水要烧到什么程度才能下汤圆呢?既不是全沸的开水,也不是冷冰冰的凉水。当锅底开始冒小气泡,就像小鱼吐泡泡的时候就可以了。这时候的水温大约60-70℃,汤圆下锅后,外层慢慢受热,里层的冰霜也跟着融化,温差小了自然就不容易裂开。
第三步:“点水”+“轻推”。汤圆下锅后,不要用勺子猛搅,用勺子背轻轻推两下,防止粘连就行。等水烧开了,舀半碗冷水倒进去,这叫“点水”。水一凉,沸腾劲小了,汤圆慢慢“醒”过来,受热更均匀。重复点水2-3次,每次水开都加一点,直到汤圆全部浮起来。最后关火焖1分钟,让热气在锅里“捂”一下,里面的馅料彻底融化,皮也更紧实。
记忆中的汤圆,总带着团圆的味道。小时候过元宵节,奶奶总说“汤圆圆,人团圆”。家里没有冰箱,汤圆都是现包的,糯米粉揉得雪白,黑芝麻馅香得能馋哭小孩。煮汤圆的技巧也是跟着长辈学的,看着奶奶拿勺子背推汤圆,水开了就加勺冷水,最后焖一会儿再盛出来。出锅的汤圆裹着凉快的热汤,咬开流心,满满的都是团圆的味道。现在虽然买速冻汤圆方便了,但总是怀念那口“不破皮”的讲究。
其实煮汤圆并不需要高科技,只需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你煮汤圆有什么“祖传秘方”吗?或者有没有遇到过煮汤圆翻车的经历?是开水下锅烫裂了,还是冷水泡久了粘成块?今年元宵节,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煮一锅滚的汤圆,端上桌时,让家人感受到最暖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