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前聊一会儿,让我们聊聊世界。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
近期,关于一个新员工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团建聚餐上,因为拒绝了一杯敬酒,这位新员工就遭受了领导的掌掴和言语。据当事人透露,是由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而选择拒绝,却没想到遭到这样的对待。单位对此事做出了回应,承认存在个别领导和员工酒后失态的情况,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停职调查和处罚。
从摔酒杯、砸桌子到满地污渍的混乱场景,这一幕给这位职场新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有网友认为,这是新老观念冲突的表现,领导习惯从如何融入社会的角度看问题,而新人则更多从社会应有的面貌出发。但我们必须反思,强制性喝酒真的是融入社会的必修课吗?在热闹的聚会中滴酒不沾就代表着不懂事吗?所谓的酒桌文化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
正如这位新人参加的团建聚餐一样,小小的餐桌承载着多种功能,不仅是吃饭果腹的场所,更是情感联络、工作交流和商贸洽谈的平台。喝酒在餐桌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寄托着人们把酒言欢的美好期望。在古代的礼俗社会,酒是祭祀、庆功、婚庆等场合的必备之物。当一些不良劝酒、斗酒陋习出现,就将喝酒多少、喝酒与否与道德评价、人际关系挂钩,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饮酒观。特别是在一些单位活动、商务往来中,醉酒诉衷肠、喝酒谈生意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我们必须警惕这种现象背后所折的“”,那就是“不讲规矩讲感情”的潜规则、“以上压下、以大欺小”的权力观以及“无酒不成宴”的味。正如相声中的一段顺口溜所讽刺的,一些企业以员工喝酒的多少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是极其错误的。判断员工的品行、融洽同事关系,应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日常的交往,而不是通过酒量的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该银行在说明中提到这是一场私下的非聚餐,这也提醒我们,工作生活应该有自己的界限。在社交场合,无论是同事聚会还是其他社交活动,我们都应该注重推心置腹、平等交流,而不是过分强调尊卑长幼、官威官气。每个人也应当在社交场合、休闲场所保持得体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酒后失态成为丑态百出的借口。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倡饮酒要适量,不及乱的原则。我们也应该明白喝酒必须遵循理性原则、自愿原则和健康原则。在品鉴酒中世界的美好之前,我们应该杜绝饮酒陋习。对于每个人而言,这是饮酒的基本底线,也是成年人的必备素养。正如推荐书目《与世界谈谈心》中所强调的,我们应该尝试去观察、思考,发现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一起向阳生长。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