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儒林外史一至十回概括

儒林外史一至十回概括

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关于古代的阅读习惯变迁的话题引发了热议。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接受扬子/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时,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古代阅读的难度和变迁过程。

为了简化阅读,古人也尝试了一些“走捷径”的方法。他们利用虚词来停顿和转换句子,这些虚词如“夫、惟、盖”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标点的作用。但这种方式显然不够方便,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白话文的兴起,一位名叫汪原放的编辑开始尝试给古代小说加上标点和分段。他的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改善了阅读体验,使得阅读不再需要“练肺活量”。

汪原放不仅为《水浒传》等古代小说加上了标点,还删去了金圣叹的眉批夹注。他的这一大胆之举得到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他们的鼓励保证了新标点本系列小说的学术品位,并使得亚东版新标点本系列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成功标志着新阅读时代的开启,所有书籍都开始分段、加标点,带动了书籍版式的一场。

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体会旧人在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但打开新书时那份对阅读的崇高礼敬仍然存在。标点与分段并未被“新文化”抛弃,反而成为了古籍整理的一部分,并在高考和大学教育中得到重视。

苗怀明教授告诉记者,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校勘必须从分段加标点开始,这是学习古代文史哲的入门技能。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古人的阅读习惯,但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来源:扬子/紫牛新闻记者 子。


儒林外史一至十回概括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