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深度解读下的社会百态
提及《儒林外史》,首先浮现的或许是“范进”的形象——未中榜前的落魄,人人轻视,中榜后的荣华,人人追捧。这种巨大的转变,无疑是一幅生动的社会讽刺画。
书中还有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例如因女儿殉夫而死而拍手称快的辉,守财奴严监生死前伸出的两根手指,以及那些附庸风雅、胸无真才实学却计较利益的读书人。
很多人对这本书的理解仅限于抨击科举制度,讽刺无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若仅凭这些片面理解,再加上道听途说的传闻,很容易对这本书产生误解。
《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这18封书信,则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科举的弊端,更涉及到诸般,如夫妻、父子、师徒、朋友兄弟等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去了解这本书。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女性的话题。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依然有女性的光辉闪耀。《儒林外史》虽然主要围绕男性在科举中的沉浮展开,但女性角色同样闪耀。如小妾赵姨娘、殉夫而死的辉的三女儿、擅长八股文的鲁等,她们身上的传统女性光辉不容忽视。
在旧社会的男权世界中,无论这些女性如何努力,她们的光芒总会被掩盖。赵姨娘的手段高明,但在男性和无赖式的严贡生下,她的努力变得微不足道。辉的三女儿呢?丈夫死后选择而死,虽然换来了一座牌坊、一场酒席,但在旧社会,她依然没有自己的路。至于其他女性,默默无闻地在男权社会中生存、消逝。范进中举前的妻子和老母的努力无人关注,而中举后老母因大喜过望而丧命,也未能享受应有的幸福。
庄秋水在第三封信《合理性和诗意》中精准概括了这一点:女性在男权世界里就像“边角料”,她们的一生使命就是以痛苦和生命为代价,过完自己工具人的一生。这封书信让人深感旧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除了这一主题,《儒林外史》中涉及的士人与科举、朋友、家庭等诸多话题在这18封信中也有所探讨。比如书中流行的那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以及匡超人的沉沦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读书人的问题,更是一种堕落的社会现象。这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阅读这18封信后,《儒林外史》的解读角度更加广阔。对于需要写论文的同学来说,书中的观点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