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中,“拉肚子”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只是普通的肠胃疾病,但实则不然,“拉肚子”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腹泻,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很容易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胃肠道疾病。但实际上,腹泻的病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那么,什么是腹泻呢?
大家通常所说的“拉肚子”“窜稀”,在医学上被称为腹泻。具体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超过每日3次)、粪质稀薄(含水量大于85%)、粪量增加(超过200g/d),并且内可能含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通常在两周之内;而慢性腹泻的病程则超过一个月。
我们主要讨论胃肠道疾病与腹泻的关系。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常伴随着肠道的炎症、水肿、溃疡等,导致腹泻。
腹泻并非胃肠道疾病的专属症状。许多其他系统疾病或外部因素同样可以引发腹泻。例如,肝胆疾病、内与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染、物以及食物等都可能是腹泻的诱因。
那么,如何科学应对腹泻呢?
要识别腹泻的原因。回顾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是否服用过物,有助于初步判断腹泻是否与胃肠道疾病相关。如果腹泻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调整饮食,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腹泻的食物成分,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
合理应用抗生素,关注全身性疾病,及时就医。若腹泻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较重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腹泻呢?首先要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及治疗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加强锻炼,促进肠道,提高身体素质。学会释放压力,降低压力性腹泻的风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腹泻患者密切接触等。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腹泻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