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想必许多人跟我一样,都是从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中得知的。那里的山水秀美,人物俊朗,米粉更是让人垂涎。其中也掺杂了思乡的苦涩和流离的辛酸。
第一次去桂林,那如诗如画的山水令人陶醉。走进一家口碑极佳的米粉店,却差点失望而归:空气中漂浮着酸腐的味道。店里的食客们似乎都习以为常。那就尝试一下吧。
随着次数的增多,我不仅接受了酸笋等特有的气味,也渐渐爱上了桂林米粉。
好友瑛三十多年前从成都移居桂林,她一开始就被米粉俘获,且越来越喜爱。她每天早上都会留胃口去吃一碗卤菜粉,觉得在卤菜粉里加点酸豆角、酸笋、白醋等,便成绝配。总是吃到最后一口,才去舀店家熬了一晚上的骨头汤,汤的浓香里带着姜的一丝鲜辣。
桂林米粉看似简单,一口卤菜粉,包含了卤牛肉、炸锅烧、烫米粉的三口锅就能搞定。师傅掌配锅烧、牛肉、卤水、炸花生米,其他佐料由食客自由添加。
瑛说,锅烧是卤菜粉的重点,那肥瘦相间的猪下巴肉经过独特处理,酥脆可口;卤菜粉的灵魂是卤水,米粉的美味取决于它。每种卤水都有独家秘方,秘不外传。
走过许多地方,瑛依然觉得桂林米粉独特且美味。街边店都比较卫生。提及著名老字号又益轩的马肉米粉、老东网红锅烧、大河乡莫家村的阿贵米粉等,都令人怀念。
成都面馆遍地,各家有各家之长。奇怪的是,成都人早年似乎并不吃米粉。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各地的米粉店进驻。但四川各地的米粉,精彩纷呈。
曾经听一位绵阳妹子大赞绵阳米粉。她说绵阳人迷恋米粉,清晨就要吃一碗。那些红火的店家,早上中午人满为患,过午就打烊。凡是晚上还在营业的,都稍逊。
我去绵阳之后,特意找了一家店尝试,结果大失所望:米粉细却嚼不断,干硬坚韧,难以下咽。但今年再去绵阳,选择的米粉让我完全改变印象:米粉身段柔软,细而不碎;鸡汤有轻微的当归味,汤的鲜浓多了一个层次。
在,酒店前台的姑娘推荐附近一家小店。只见老式大搪瓷缸里浇头真多,鸡鸭牛羊、豌豆菌子……我点的鳝鱼米粉,米粉细而滋润,与鳝鱼、汤底各美其美。搪瓷缸还真不是噱头,端着手柄一点不烫。墙角有个保温桶,热豆浆供食客免费饮用,这确实是个完美的收梢。
说起贵州米粉,各地都有美味。贵阳的肠旺粉、花溪牛肉粉,遵义、六盘水、兴义的羊肉粉,大多汤汁醇美,牛羊肉口感细腻无膻味。就算只看安顺文庙,也值得来此一遭。何况它还有其他名胜和风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