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离开了宁波的城隍庙,但我们的探索之旅仍在继续。我们来到了宁波地铁2号线城隍庙站的附近,这里依旧蕴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段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小路”——纺丝巷。
为何这里要用引号标注“消失”和小路呢?这是因为,它并未真正从地图上消失或被填埋、封堵。只是原先它只是一条小径,如今却已发展成主干道的一部分。没错,它就是位于大沙泥街的最西端,开明街与南路之间的那段路。
在之前的宁波城市历史篇章中,我们曾提到过由众多街道组成的“地塔”,当提到天封塔的对应关系时,我们便谈及了这条巷子。因为其恰位于三角地的北面,这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追溯其位置。
如今,宁波被誉为全国重要的服装产业基地、男装之都。我们今天要谈及的纺丝巷,早在唐代就已显露头角,将宁波的“服装之都”称号提前了千年之久。当时这里是官营织锦坊的所在地,若以盛唐的辉煌为背景,称其为世界时尚的发源地也不为过。
根据《鄞县志》的记载,“鄞自唐至宋皆贡绫”。其中提到的纺丝巷是古代为供奉贡绫而集结的地方。而这里所提及的“杼柚”,实际上是代指织布机上的重要部件和整个织造过程。从文献描述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纺丝巷的繁忙景象。官营锦坊所生产的吴绫和交梭绫是专供皇室贵族的奢华面料。
谈及此处,纺丝巷的故事大致结束。但为了增加些许知识的趣味性和独特性,我们继续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丝绸之路的渊源。现今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而您知道这两条道路命名的缘由吗?尽管是这么宏大的两个名词,但其起源并非神秘莫测或者以某项形象特质来命名。
其实,“丝绸之路”之名最初是由19世纪末的德国地理学家霍芬提出,因为他认识到这条路线对于丝绸传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世界历史与文明的深远影响。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日是因为它在所有贸易通道中是最先传播且主要输出商品是丝绸。
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与此类似。它的雏形是唐代沿海形成的海上航路,被命名为“广州通海夷道”。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运货物逐渐多元化,但因借鉴了陆地丝绸之路的命名方式,“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得以沿用。
深入宁波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一同感受这座城市的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