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与传承
又是一年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着手准备了一些黍子米和蜜枣,打算亲手制作一些粽子。端午的习俗年年如此,但每一年的心境却赋予了它不同的味道。
我自认是个心灵手拙之人,总是觉得一切事物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一窍不通。这便是我为了自嘲而创造的一个说法——心灵手拙。尽管如此,我仍对母亲的传统手艺——包粽子,抱有深深的怀念和尊重。
母亲的粽子总能让我想起过去那些温馨的日子。在她年轻时,家境虽不富裕,但她依然能用最普通、最朴实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粽子。尤其是她包的那粽子,每个都如她人一般大度、圆润,光滑有棱有角,仿佛是古代大户人家绣制的荷包般精致。
在端午前夕,母亲总是忙碌不已。她会在中午开始泡米,晚上则开始烧水煮粽子叶。而到了晚上淘洗米时,她会取出预先备好的蜜枣或红枣,开始准备包粽子。
那苇叶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灵动地上下舞动。而对我来说,却始终学不来这种技巧。每次我尝试包粽子时,不是把苇叶弄烂了,就是把米露出来。记得母亲曾笑谑地抱怨我:“连个粽子都不会包,还能干什么?”而我每当看到母亲面色由晴转阴时,便知道我可能又做错了什么,于是赶紧跑开。
我学包粽子的历史可谓长久,但成果却寥寥无几。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成了一个。我担心米会露出来,于是用绳子密密麻麻地捆了又捆,结果看起来就像被五花大绑的螃蟹。
当我高兴地拿给母亲看时,她被我的作品逗笑了。她笑着说:“你包的哪里是粽子啊,简直是‘航空母舰’!”尽管如此,我只成功包了一个“航空母舰”,其他的就包不好了。
然而自2007年起,母亲去世后,那年的端午节我没能吃到粽子。但父亲却接过了母亲的技艺,继续为我们包粽子。随着时间推移,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平时想吃粽子时,我便会用一个箅子铺上粽叶、放上米和枣子再铺上一层粽叶来蒸制。这样做出来的粽子既有粽叶的清香又有江米的糯和枣子的甜。
不料这个方法被一个朋友指出并不算是蒸粽子而是凉糕。尽管如此我才意识到,我对粽子的认知和技艺依然有所欠缺。
转眼间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我下定决心要再次尝试包粽子。买了宽宽的苇叶和优质的江米。按照母亲以前的样子模仿着做。我轻轻把苇叶打弯放上米,竟然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曾想这或许是母亲在远方默默地看着、偷偷地帮我吧?
当我把粽子放入锅中时虽然有的露出了米但大部分都保持了粽子的形状。虽然它们没有母亲包的那么光滑但至少我已会了如何包粽子了!我想母亲如果知道这个消息或许会以不屑的眼神看着我并取笑我:“哼你这包的是什么呀真难看!”然而这正是母亲的特性她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因此我也就有很多生活技能没有学会。
今年端午节前我早早地备好了小时候常吃的黍子米和芦苇粽子叶。我给父亲打去电话说:“爹今年你不用包粽子了我来给你包。”期待着将我的技艺展示给父亲看也期待着再次品尝到那份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