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来一同探讨汉字中的“骨”字。
“骨”,发音为gǔ,追溯其源头,可以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型犹如骨架相互支撑或者骨头拼接的样子,基本含义是指人或动物的骨骼。
书写“骨”字时,需注意其笔画顺序与结构。左边的竖画起笔斜切,行笔略轻,带有一定的弧度;横折之处,与左竖虚接,横画略带抗肩,不宜过长。随后,需向内擫写右竖,竖身略带左斜,与左竖形成相背之势。中间的人字需居中布置,大小适宜,布白均匀。左竖起笔露锋,向下逐渐加重,呈左斜之势。横钩的横画抗肩,向右行笔略轻,呈拱形,到位后需顿笔向左下方回锋出钩,钩身不可过大,要显得遒劲有力。
再观其下部,月字需上靠,不可写宽,与上部的两个竖画基本对应。左竖略轻,竖身同样带有些许左斜,收笔处呈垂露状。横折竖钩与左竖实接起笔,横画抗肩角度需与上方一致,到位后需折笔向下内擫写右竖,右竖身内直外弯,与左竖相背,出钩时需坚挺有力,且钩角略低于左竖。里面的两个小横位置需靠上,抗肩圆收,间距相等。
“骨”字还有其独特的行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