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覆水难收
昔日,姜太公助周武王克商建周,功勋卓著,为齐王。当姜太公前往齐国(今山东地区)时,其前妻马氏跪于路旁哭泣,请求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则取水泼地,对她言明:“若能收回泼出之水,便恢复旧好。”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虽家世显赫,曾助夏禹治水有功,然其大半生却时运不济,生活困顿。他曾在朝歌(古时殷商,今河南淇县)从事屠牛与卖饭等行业,生活境况每况愈下。其妻马氏见其年老而无大作为,便离他而去。
后来,姜尚移居至渭水之畔的蟠溪(今陕西宝鸡附近),以钓鱼为生。此处正是周的活动区域,首领周文王对姜尚的才学甚为尊敬。一次偶然的机会,文王发现姜尚以无饵之钩钓鱼而屡有所获,深感其非同寻常,与之交谈后,更是赞叹其学识高超,遂招其为师。姜尚亦被称为姜太公、吕望。由此衍生出了“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
姜太公果然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因其功绩显赫被赐封为齐王。其前妻马氏心生悔意,求其恢复夫妻关系。但姜太公以一盆水泼地而又令其收回之事回绝之。马氏当然无法收回泼出的水,从而亲身体验了“覆水难收”的道理。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汉代的朱买臣身上。朱买臣家贫却好学,靠打柴度日并省下钱来买书学习。其妻嫌其贫穷而改嫁他人。后来朱买臣官运亨通、衣锦还乡时,其前妻请求复合遭拒。朱买臣亦以泼水作喻,羞辱其妻并迫使其。
古籍如《类林》、《新知录》、《拾遗记》等均有记载此二事。“覆水难收”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用以形容事情已至无法挽回的地步。
“覆水难收”亦作“覆水不收”或“反水不收”,在《后汉书》等文献中也有提及。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所言:“反水不收,后悔无及。”此句意味着一旦错误或做出决策,就如同泼出的水难以收回一样无法挽回。唐朝诗人李白在《妾薄命》一诗中也引用了此意:“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以此表达夫妻或事物之间的分离与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