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认识13个生字,并正确读出多音字“空”的两种发音;学会写7个生字。
通过图片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汇的意义。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熟练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能从课文中的对话中提取信息,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如“燕子低飞、小鱼出水、蚂蚁搬家”,并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通过朗读和对话练习,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下雨前小动物的行为特点。
三、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充满趣味的科普童话。
全文由9个自然段组成,围绕下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忙搬家,展示了这些小动物的行为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重点词汇讲解:
潮湿:空气中水分较多,常见于玻璃表面凝结成水珠的情形。
闷:空气不流通,感觉透不过气。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教室里人多时常常很闷热。
四、朗读训练
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语气词的发音与停顿。
学生要重点练习课文中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五、课文分析
课文中的动物有哪些?
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
这些动物在下雨前都做了什么?
燕子:低飞捉虫子;
小鱼:游到水面来透气;
蚂蚁:忙着搬运食物和巢穴。
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做这些事情?
这些行为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天,动物们通过观察气候变化作出反应。
词语扩展:
天气类:阴沉沉、灰蒙蒙、雾蒙蒙;
拟声词:轰隆隆、哗啦啦。
仿写练习:
伸腰——伸了伸腰;
拍手——拍了拍手;
点头——点了点头。
结构句型:
“一边…一边…”的句型,如:“我一边看书,一边写作业。”
描写大雨的词语:
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瓢泼大雨。
对比句型:
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和 大雨下起来了!,通过“真的”一词,强调了动物们的预测已被证明是准确的。
六、字词练习
熟练识写课文中的生字,并注意书写规范。
学习识别字词的偏旁部首,并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音节,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七、近义词与反义词
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对比,深化对课文中关键词汇的理解。
八、字形结构分析
识记生字的拼音、部首、音序、结构。
掌握字词的笔顺,尤其注意易错字形的书写规则。
学习扩展相关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九、课后任务
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相关练习。
书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生字,确保准确无误。
十、拓展学习
如:白天蛇出洞,预示大雨将至;鸡不进窝,表示即将下雨;牛羊不回家,暗示天气变化;蚊子咬人特别凶,预示暴雨来临。
十一、家庭作业
通过实际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行为,并推测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