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面包、糕点中普遍存在的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话题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
根据新版《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自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将在我国迎来大范围的禁用,彻底退出“面包圈”。这一调整让人们对这一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了更多的疑问。
脱氢乙酸钠,这种较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广谱性剂。它在烘焙业中广泛应用,对霉菌、酵母菌、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由于其适用范围宽泛,抑菌效果受酸碱度影响较小,因此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19被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单以来,脱氢乙酸钠已在国标中沿用了26年。随着“新国标”的发布,我国对其使用范围与用量均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烘焙产品消费量的增多,人们开始考虑其中食品添加剂累积之后是否会超过安全限值。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脱氢乙酸钠进行了毒理学评价,认为在一定剂量下,经口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部分食品中的使用规定,并降低了其在腌渍的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
尽管如此,脱氢乙酸钠在食品工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效果不容小觑,尤其是在肉制品、豆制品中,其抑菌能力比常用的山梨酸钾要好得多。而“新国标”的调整并不代表之前的研究不充分或乱用,反而是科学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保护,也体现了我国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慎重态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是即将实施的“新国标”,对于脱氢乙酸钠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评估。只要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合规添加脱氢乙酸钠,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安全方面是有保障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除了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外,消费者还应该关注食品的多样化选择。目前《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批准使用的剂有25种,除了脱氢乙酸钠外,还有其他的选择供企业替代使用。如丙酸及其钠盐、钙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替代品。这些剂都是经过严格评估和审批的,按照规定使用是安全的。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可以关注食品标签上的成分信息,了解所购食品的成分。保持均衡饮食,多样化选择食品,减少单一食品的摄入量,以降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