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包围之中,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心中都有着相同的渴望和追寻。《围城》中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人们对婚姻、职业乃至人生愿望的普遍心态。
我用了半周的时间,沉浸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之中,深感其魅力无穷。整部作品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初读时,那些关于饮食与情感纠葛的篇章,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而当中篇描述三闾大学的生活时,讽刺意味更加突出,令人深思。到了小说后半段,随着方鸿渐的境遇变迁,生活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渐渐凸显出来。
方鸿渐作为小说的主角,他的形象给人一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却总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他的志向高远,但能力有限,读书不成、工作不顺,甚至在感情生活中也屡屡受挫。他试图改变自己,努力挣扎,然而环境的制约、性格的局限以及能力的不足使得方鸿渐仿佛被命运牢牢地捆绑住。至于他是否能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无疑是留给读者去想象的空间。
方鸿渐的妻子孙柔嘉则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她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虽然不算是才貌双全,但她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坚持。她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嫁给了方鸿渐。婚姻的琐碎与不如意渐渐消磨了她的耐心和信心。婚前的顺从与婚后的挑剔、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方鸿渐夫妻的争吵和冲突,往往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细节。而当孙柔嘉离开时,她依然不忘叮嘱房东照顾好方鸿渐,这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内心的挣扎。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向往,觉得外面的世界总是美好的。优秀的伴侣、成功的婚姻、出色的孩子以及优秀的领导似乎都是别人的。人们渴望冲破现有的束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围城》告诉我们,所谓的围城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枷锁。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这个世界,发现身边的美好,识别并远离丑恶。当我们身边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内心得到了满足,那么围困我们的那座城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