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怎么读_翰林的寓意和象征

2025-01-2818:54:52百科知识5

清代文献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特定的词汇——“翰林开坊”,而“翰林”二字无需多言,想必大家都熟知其意。“开坊”则较为隐晦,这涉及到清代升迁与任职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环节。那么,“翰林开坊”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要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清代的庶吉士制度谈起。庶吉士并非正式,而是进士成为翰林前的一种身份称谓,可理解为“预备翰林”。

在清朝的制度中,殿试后的新科进士需参加朝考。朝考成绩分为三等,其中一等和二等靠前者,按照惯例可以进入翰林院庶常馆进行深造学习。这里,成绩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进士们的未来走向。

庶吉士处在翰林与进士之间的特殊地位,他们的前程如何,还需等待三年后的散馆考试方能揭晓。若遇恩科,庶吉士可能会提前散馆。散馆考试的结果决定了庶吉士是否能成为准翰林。

成绩优秀的一等及二等靠前者,有机会被选为翰林官,担任编修、检讨等低级,这就是所谓的“留馆”。而那些二等靠后的庶吉士无法进入翰林院任职,需发往吏部候选或其他部门任职。

在正式的公文中,那些未能留馆的庶吉士被称为“庶吉士改某官”,尽管他们在上仍被视为翰林出身,但相比留馆的庶吉士,他们的地位稍低,晋升之路也更为艰难。

对于外放为知县的庶吉士,他们享有优先权,即人们熟知的“老虎班”,并在日后的晋升中速度较快。而那些位列三等的庶吉士则面临两个选择:继续学习或取消头衔回归原状。

翰林院是翰林们的主要地,主要负责文案、起草诏书、修撰典籍等工作。其职官编制有限,但岗位等级分明。而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的升迁,常常与“翰林开坊”密切相关。

“翰林开坊”是指翰林院编修等升迁至其他更高一级的职位,如詹事府等机构。这一过程被认为是翰林官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翰林官长时间未能开坊,可能意味着他们将在编修或检讨的职位上一直待到退休。

到了乾隆以后,“翰林开坊”的含义有所扩展,不仅仅是指升任更高一级的职位,还包括升任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司官。只要有,都可视为开了坊。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