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细致辨析词义和语境的题目。出题人常常通过考察众多近似成语的辨析和应用,来测试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在应对这类题目时,考生们若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失分。华图教育特为考生们梳理了言语理解中常见的误区,供大家参考。
一、误解词义。这是由于对成语的字面意义望文生义而造成的错误。比如,“望文生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容易让人误解为只是从字面上解释词义,而忽略了其深层含义。例如,“久假不归”常被误解为长期休假不归,而实际上是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不刊之论”则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实际上指的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言论。
二、相似成语的辨析。有时候两个成语形状相似,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含义。如“前仆后继”与“前赴后继”,两者虽然都表示连续不断的行动,但前者强调英勇牺牲的壮烈精神,后者则侧重于持续跟进的行动。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每个成语的确切含义。
三、成语的习惯用法。有些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受到其自身性质和习惯用法的限制。例如,某些成语只适用于否定句中,如“同日而语”和“善罢甘休”,它们常常与“不可”、“不能”等否定词搭配使用。若误用于肯定句中,则会显得不合适。
四、成语使用中的重复和矛盾。部分考生在使用成语时,可能因对其意义理解不准确而导致句子出现重复或矛盾的现象。如“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笑,若在句子中说“我忍俊不禁地笑了”,则与后面的句意重复。再如“安步当车”,若在紧急情境下使用则与整体句意相悖。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至关重要。
掌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和使用习惯对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应对考试至关重要。华图教育建议广大考生通过多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在成语运用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