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育的正在由传统的“双基”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以“双核”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一变化意味着教育的重点不再单纯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上的水平,进而影响学业成绩的优劣。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当树立长远的教育视野,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的教学成绩。通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业成绩的整体提升。
激发学习兴趣,情感为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方式,及时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联系起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重视词句积累,促进写作提升
字词句的积累是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还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三分钟演讲、词汇竞赛、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这些形式生动有趣,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在参与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课本中不少名句和经典的表达,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知识滋养。例如,“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对文学的热爱。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等。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小组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在学习之余,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像是节假日外出踏青,回来后通过口头汇报或者写作记录下所见所闻,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持续的动力和兴趣。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核心素养引领成绩提升
在“双核”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激发,成绩才能得到稳步提升。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提高,他们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上也会更加扎实,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双核”和“双基”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在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后,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基础知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全面而深远的学业进步。
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不仅是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成绩,更是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