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标志着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今年的冬至,经过广州日报报道后显得与众不同,竟是近128年来最早的冬至,距离上一次更早的冬至已有百年之遥,下一次则要等到遥远的2028年。那么为何每年的冬至时间会有所变动呢?天文爱好者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回归年来计算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现行的阳历(公历)一般是每年365天,每四年设一闰年,闰年有366天。对于同一个节气而言,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推迟大约5小时或6小时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冬至在公历的日期会有三种可能:12月21日、12月22日或12月23日。今年的冬至交节日期正好是阳历的12月21日,这在农历和阳历日期上是非常罕见的。
随着冬至的到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将拉开序幕。此时需要警惕一种特殊的伤害——冻伤。当环境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时,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会发生持续收缩,导致血流量减少。特别是肢体远端的部位更容易“受损”,出现冻伤。在寒冷的冬天里,防寒保暖至关重要。
预防冻伤的首要任务是避免在寒冷环境中呆得太久。除了做好防寒措施外,还需要注意防湿和防风。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不能用雪搓、不能烤火、不能大量饮酒取暖等。冬至不仅是节气的标志,还承载着古人的诗意和生活。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生动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数九”的《九九歌》,这些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
除了“数九”,古代民间还有“画九”的习俗。这里的“画九”,是指用有趣的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这样的图被称作“九九消寒图”,主要有三种形式:“梅花消寒图”、“文字消寒图”和“圆圈消寒图”。其中,“梅花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一枝素梅,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共八十一瓣。从冬至日开始,每天用红笔染一瓣,待所有花瓣都染完后春天便来临。“文字消寒图”则是在印好的文句上描红以“数九”,每天描一画,等九个字描完春天便到了。清代道光皇帝曾采用此方法并衍生出多种文句。“圆圈消寒图”则是在纸上印上八十一个圆圈,根据当日天气情况涂圈并记录。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富有诗意和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冬至的到来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