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医生介绍——唐本森教授
唐本森,贵州省骨科医院骨外科,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殊荣,是贵州省知名的关节外科专家。从事骨科临床工作长达三十年,经验丰富,擅长诊治各类骨关节疾病。其中,对复杂骨折、髋臼骨折的处理及髋、膝关节的置换与翻修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故事的主角是王薇(化名),一位35岁的女性。从小走路呈现外八字,不能跷二郎腿的她,一直以为自己天生如此。随着病情的加重,下蹲时两膝必须分开,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前往贵州省骨科医院就诊。经过唐的详细诊断,她被确诊为臀肌挛缩症。
唐介绍,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因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化导致的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主要表现为走路的“外八字”步态、无法跷二郎腿、下蹲困难以及髋关节部位的弹跳感。此病虽听起来陌生,但实际上是临的常见病,尤其在30-40岁的人群中较为集中。
关于病因,唐提到,幼儿时期多次打“屁股针”,尤其是使用苯甲醇作为溶液的肌肉注射,可能是导致臀肌挛缩症的一个原因。物的化学刺激、外伤以及血管堵塞都可能导致肌肉坏死,形成挛缩带,影响下肢活动和肌肉发展。
不少患者长期受到臀肌挛缩症的困扰,却误以为天生如此,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唐强调,学龄前是最佳治疗时期,此时治疗可以确保孩子未来的髋关节活动与肌肉发育如同正常人。成年后虽然仍可通过手术改善步态和髋关节活动,但康复时间延长,可能会留下外观扁平、肌肉欠的缺憾。
唐指出,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不仅要解除身体上的病痛,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压力。许多患者因步态异常、形象不佳而遭受、嘲笑,面临感情和事业的挫折。家长对孩子的步态和坐姿异常要高度重视,早期观察十分关键。
目前,借助关节镜技术开展的微创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配合特定的功能训练,能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