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半江瑟瑟半江红”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描绘出的是一种家国凋零,一半归于满清,一半仍旧南明的悲怆景象。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诗人白居易也遭遇了“二帝四王之乱”,经历了逃亡和被贬的苦难生活。诗中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色,宛如一幅秋景画卷,既美且苍凉孤寂。残阳铺水,露似珍珠月似弓,更增添了一丝无奈和哀伤。
在《红楼梦》中,九月初三这一特殊的日子似乎承载了某种特殊的含义。若将林如海与明末清初的陈名夏相联系,那么九月初三便成为作者对林如海父亲深深怀念的日子。而在真实历史中,佩玉公公方以智因反清复明事件牵连遭遇不幸,其儿子中通在纪念父亲时选择了九月初三夜作为特殊的纪念日子。这不禁让人对方以智的死因以及他和林如海是否有某种联系产生联想。
惶恐滩头浮山先生方以智的选择,仿佛是一代儒佛大智的归宿。他投水殉国之地正是文山先生文天祥曾赋诗之处,体现了方以智的情怀和英雄气概。他的死法和《红楼梦》中宝玉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仿佛一语成谶。
九月初三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被古人称为离天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照亮的仙人离天的祭祀活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似乎暗示了亲人沉凄惨情景。在桂林方氏家族中,投水殉国是家族高洁的表现,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作者似乎对女儿有着深深的水之情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投水殉国是对方家忠孝的最好诠释。读方中通的诗,不禁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海棠诗,那种哀婉动人的情感如出一辙。在此,我们怀念这位忠孝两全的人,他的诗歌是后人缅怀他的最好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九月初三都承载着特定的故事和情怀。无论是《暮江吟》中的瑟瑟江景,还是《红楼梦》中的英魂化莲,都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些故事和情怀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