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我为学生讲授新课——杜甫的《春望》。课前我向学生们提问,大家都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
学生们纷纷回答,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到在小学阶段学过他的《绝句》。当我引导大家回忆这首诗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这美妙的诗意之中,一个学生的声音提出了疑问:“老师,这里说‘两个鸟’是病句,应该要说‘两只鸟’。”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大诗人杜甫的诗歌中也会有这样的细节问题。我赞赏这位学生善于思考,同时鼓励大家继续提出疑问。今天的课后练习就是希望大家回去查阅资料,明日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的老师,我发现学生们进入初中后逐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时常教导他们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严谨求学的态度。正如这堂课上学生所提出的疑惑。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问:天气寒冷时路边有冻死的人可以理解,但肉怎么会因冻结而发出臭味呢?实际上这里的“臭”是闻到之意,即闻到了酒肉的香味。
课堂上学生们还提出了一些充满疑问的句子如:“落霞与孤鹜齐飞”,“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大漠孤烟直”。他们疑惑晚霞怎么能与孤鹜一同飞翔,夜晚如何能看清大雁的飞行,以及在大漠中烟如何能够笔直等问题。对此我解释道,古诗中的字词与现代语境有所不同,一个字可能代表一个词汇的意思。比如“食不语”指的是吃饭时不说话,“不悦”即是不高兴的意思。因此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是古诗词的魅力之一。有时候某些字词的组合并不完全符合现代语言逻辑,但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境。
课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在古代汉语中,“只”字并不常作为量词使用。在杜甫的诗中,“只”常常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比如他的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这里的“只”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量词。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用法,如张若虚、李商隐等。他们的诗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完成的。
关于学生提出的为何使用“个”而不是“只”的问题,或许在古代汉语中语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或者当时量词的使用尚未完善。例如辛弃疾的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按照现代语法可能要用“颗”作为星星的量词。但在古代汉语中,这种用法或许是被接受的。
学生们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说明他们善于思考、有独立的见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而不是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课堂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地方。对于“你们喜欢用‘个’还是‘只’?”这个问题,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你们的看法和诗词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