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段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一位76岁的侗族老人,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一颗铁钉的情况下,仅凭着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和脑海中的“三维建模”,成功建造了一座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三层双塔式木楼。
视频里,一位白胡子老人手持墨斗,站在木块旁专注地弹线、测量。评论区一片惊叹,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非遗匠人!”“76岁正是闯的年纪!”“老祖宗的智慧太牛了!”
这位被网友称为“鲁班再世”的老人,名叫石善章,是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县同乐苗族乡的小有名气的掌墨师。乡邻们亲切地称他为“胡子叔”。
石善章老人连小学都没念完,却用50年的时间,为家乡建起了200多栋风雨不摧的木楼。他的这一神技,竟然是被一场大火“烧”出来的。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县高培村是一个传统侗寨,村民居住的多为侗族木楼。1974年,高培侗寨突遭大火,300多户木楼被毁。石善章当时才20岁出头,为了让自己有房可住,也想帮村里人解决难题,他只能依靠早年给工匠当学徒的经验,研究搭建木楼的手艺。白天,他在别人家盖房子的现场观察研究;夜晚,便在脑海中“搭积木”,研究木楼的构建技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成功掌握了这门手艺。
石善章从不画图纸,全凭记忆和手中的工具。当他听完主家对房子的基本要求后,大脑中便会形成一个“三维模型”。传统侗族木式建筑不采用一颗钢钉,所有连接部位都是榫卯结构。他能够凭借精准的记忆和手艺,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牢固。
去年,石善章独自搭建自家的三层新木楼时,通过儿子的直播被数十万网友关注,成为了一位“网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位白胡子老人了解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甚至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作为三江侗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也被邀请走进校园分享这门非遗技艺。不过对石善章而言,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去不同的地方建造更多的木楼。
从乡野间的掌墨师到全网追捧的“现代鲁班”,石善章用一生诠释了匠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