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则臣,这位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作家以其沉稳勤奋的态度赢得了文学圈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如《西夏》《居延》和《青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愫。身为四川的读者,对《青城》这篇小说的诞生特别感兴趣,徐则臣将四川的地名作为人物的精神符号,探讨了现代女性的情感与精神自洽问题。
徐则臣的写作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他的新作《青城》是一部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写作。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如西夏、居延和青城,展现了复杂而丰富的生存状态,既有美好奉献的一面,也有刚烈坚韧的一面。
对于创作,《青城》的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几年前,《青年作家》杂志的文学活动启发了徐则臣,让他决定将青城作为小说的背景。这个决定源于他在路上的一个突如其来的直觉,而这个直觉迅速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他对成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使得小说中的细节生动而真实。
徐则臣非常尊重评论和评论家,他认为评论对于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感谢那些对他的作品给予善意和建设性评论的评论家们,这些评论对他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对于读者的评论,他感到温暖,认为读者的反馈是他写作的动力之一。
谈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徐则臣认为应该保持一种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状态。他不赞同文学应该超前或者等世事沉淀以后才进行处理,他认为好的文学应该深入生活和时代的肌理,同时也能够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对于当行的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等,他认为虽然它们有其流行的必然性,但文字尤其是文学作品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无法被替代。
除了文学创作外,徐则臣还担任着文学编辑的工作。《文学》杂志作为纸质文学杂志的代表,依然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他认为文学编辑与文学写作者的交流本身也是一个文学过程,纸质杂志提供了文学的在场感。虽然网络提供了更便利的发表平台,但门槛和选拔机制仍然是必要的,这代表了规则和标准的建立。身为《文学》杂志的副主编,他的工作不仅是对文学的筛选和传播,同时也是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徐则臣是一位勤奋而有追求的作家和文学编辑。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体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文学编辑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中。他的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都在不断地滋养着他,使他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