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及文章背景介绍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话题,肯定让不少文学爱好者心潮澎湃我说的就是那首千古传诵、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黄鹤楼》——没错,就是传说中站在黄鹤楼上,看着白云悠悠、白云下故乡的方向,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崔颢这首诗啊,简直就是黄鹤楼的灵魂,到了现在,你站在黄鹤楼上,耳边仿佛还能听到这首诗的韵律在回荡崔颢这位大神,他生活的年代虽然比李白、杜甫要早,但他的这首诗,愣是在唐诗的巅峰上站了千年不倒,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据说当年李白来了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这首诗,都自叹不如,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可不是吹牛啊,后来李白自己也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虽然也是绝美,但多少还是带着点”争气”的意思今天,我就以《黄鹤楼》这首诗为中心,跟大家好好聊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艺术成就和它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 崔颢其人与《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说起崔颢,这位大神可真不是一般人他生活在唐朝中期,具体生卒年月现在都不太确定了,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他比李白要早出生几十年崔颢这个人啊,年轻时就很有才华,史书上说他”少年为文,有俊才”,但性格却有点孤傲,不太喜欢结交虽然仕途不算特别顺利,一辈子也没当上什么大官,但他的诗歌成就却相当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崔颢诗歌大概有四十几首,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每一首都相当有水平,尤其是这首《黄鹤楼》,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的不朽经典
《黄鹤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挺有意思据说啊,崔颢当时是在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当判官,也就是一个小官古代的调动是很常见的,崔颢在黄州待了一段时间后,就被调到了别的什么地方临走前,他登上黄鹤楼,看着眼前长壮阔景色,又想起传说中仙人乘鹤飞走的神话故事,再想到自己即将远行,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于是就在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那可是源远流长据说在古代,有个叫费祎的人,字德符,他喜欢道术,有一天在江上乘船时,遇到一个道士,道士给他一支笛子,说这是天上的乐器,让他保管后来费祎去世了,他的儿子费文祎把笛子放在黄鹤楼上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人骑着鹤来了,取走了笛子就飞走了这个人啊,就是传说中仙人张子翼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齐谐记》里,后来就被人们津津乐道,慢慢地就形成了黄鹤楼乘鹤飞走的传说崔颢在诗中就提到了这个传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开头的两句就很有画面感,也很有想象力,把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融入到了诗歌中
第二章 《黄鹤楼》的艺术成就与诗歌特色
《黄鹤楼》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那可真是用”登峰造极”来形容都不为过从格律上来说,这首诗是七言律诗,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完全符合唐代格律诗的要求但更厉害的是,它又不是那种死板板的格律诗,而是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和流动感比如中间的两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四句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再从内容上来说,《黄鹤楼》这首诗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而且层次分明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呢,先从传说写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一个由远及近、由古至今的视角转换;接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悠悠地飘着,好像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然后视线转向地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对仗工整,描绘了长江的美丽景色;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情感一下子就升华了,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这种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唐诗中是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啊,在崔颢之前,也有不少诗人写过黄鹤楼,比如南朝的谢朓就写过《黄鹤楼》诗,但崔颢这首诗显然更加成功有学者研究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但又有所创新比如他巧妙地运用了传说元素,又结合了现实景色,还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画面感,还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 《黄鹤楼》对后世的影响与文学地位
《黄鹤楼》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那可真是深远无比从文学地位上来说,它可以说是唐诗中的不朽经典,与《登鹳雀楼》《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诗并称为唐诗中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来到黄鹤楼,都会忍不住想起崔颢的这首诗,并会写下自己的诗作来与崔颢”对话”比如宋代的名将岳飞就写过《登黄鹤楼有感》,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决心;清代的大诗人龚自珍也写过《黄鹤楼》,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这些后来者的诗作,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无法完全超越崔颢的原作,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高
《黄鹤楼》这首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李白后来写《登金陵凤凰台》,就明确地表达了对崔颢的敬仰之情李白的这首诗虽然也非常优秀,但很多评论家认为,它在艺术上还是有模仿崔颢的痕迹再比如明代的名诗人高启,他写了一首《登金陵雨花台》,其中有句云:”崔颢题诗后,杜陵(杜甫)又吟来”,直接提到了崔颢和杜甫,可见崔颢的这首诗在后世的影响力之大
除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黄鹤楼》这首诗还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黄鹤楼这个建筑更加著名,也使得黄鹤楼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到了现在,黄鹤楼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大名楼之一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到黄鹤楼,想要亲眼看看这个让崔颢写下千古名篇的地方
《黄鹤楼》这首诗还影响了的绘画创作古代的画家们喜欢以这首诗为题材进行创作,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画作比如元代的名画家黄公望就画过《黄鹤楼图》,明代的名画家沈周也画过《黄鹤楼》这些画作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也让我们对《黄鹤楼》这首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第四章 《黄鹤楼》中的思乡主题与传统文化
《黄鹤楼》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除了它的艺术成就,还有它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外出谋生或者,往往一去就是好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回不去这种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表达的主题崔颢的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在写黄鹤楼的景色和传说,但实际上,整首诗都贯穿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眼前的长江烟波浩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这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正是远离家乡的人最真实的写照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唐代,由于战争和,大量人口离开家乡,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比如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崔颢的《黄鹤楼》虽然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思乡之情,《黄鹤楼》这首诗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重要元素它体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