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这首曲目,颇具岁月痕迹的流行歌曲。坦率而言,过去我对这首歌的喜爱并不强烈,具体原因已难以追溯,或许是未涉足电影的缘故,又或许是歌曲的节奏感未能触动我的心弦。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它出自著名作曲家王酩之手。
当我再次审视这首歌曲时,我发现了其独特的对称之美。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样,歌曲的结构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王酩在音乐创作上的特点就是对称性极佳,这无疑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高超技艺。音乐界对于这一点的探讨却相对较少。
具体到这首歌曲,其音乐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歌曲的前奏部分由四个音型组成,这些音型巧妙地结合了大切分节奏与后大附点节奏。这些音型如橙色线段所示,大切分节奏与后大附点节奏的交替使用,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音效。后大附点节奏的前短后长,仿佛描绘出山间那种空灵的感觉。这种连续使用可能也是造成歌曲节奏感不强的原因之一。
歌曲的后半部分大量采用了同音连线。据我统计,共有八个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跨小节连接。这样的音型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这种音型的良好范例。
同音连线的运用往往产生弱起效果,这里的弱起则是由三连音实现的,与同音连线相得益彰,也是八个单位。关于三连音,我曾经在过去的文章中提及过,三个音符时值均等,平分所在拍节的时值。在这里,每个音符的时值恰好为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