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个外国奢侈品牌因其在微博上的广告宣传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个意大利时尚品牌为了宣传其上海大型时尚秀,发布了一系列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视频。在视频中,一名男声用英语教导模特如何使用筷子吃意大利美食。
这段广受关注的视频点燃了网友的讨论。加上品牌设计师发表的辱华言论,使得即将举行的上海大秀被紧急取消,全国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下架了该品牌的所有商品。
设计师的不当言论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反对,模特选择,受邀的明星嘉宾也表示抵制。面对压力,品牌方最终宣布大秀将延期举行。
对此,许多网友表示质疑:“你真的懂的筷子吗?”如果不懂,又何必进行这样的宣传?
对于外国人来说,筷子不仅仅是一双小棍子那么简单。它蕴深厚的文化意义:
筷子的形状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与地的象征;筷子的标准长度七寸六分,则对应人的七情六欲;使用筷子时手指的位置,更是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之象。
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更是饮食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包含了味道的启迪、文化的传承、礼仪的文明、亲情的关爱、家庭的守望以及睦邻的温暖。
在教导人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之前,品牌方或许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手里却难以驾驭。然而有趣的是,西方常用的刀叉其实最早是在发现的。
早在1995年,在青海的宗日遗址土了一组骨质餐叉、餐刀和餐勺,这些餐具的形状与现在西餐的餐具非常相似。据碳14测年法测定,这些骨质刀叉有5800年的历史。这说明在数千年前,的先人已经开始使用刀叉进食。
尽管刀叉在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们并没有成为主要的进食工具。这是因为的饮食结构以粒食和热食为主,筷子更能适应这种进食方式。在的烹饪方法中,刀叉在厨的使用更为普遍,而不是在餐桌上。
在当今的“地球村”时代,我们应该摒弃将不同餐具和文化分高低贵贱的想法,而是追求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或许当筷子和刀叉能够在同一张餐桌上出现,才能真正体现和谐、平等的一餐。
(文章参考了科普网、新闻、《遗产》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