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菊花盛开,象征着黄种人的坚韧与康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饮菊酒,共赏菊花,感受醉人的重阳氛围。
重阳节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内涵。古语说“清气上扬,浊气下沉”,重阳时节清气盈满,因此登高赏景、畅享清气成为了人们的习俗,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
祭祖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在这一日,人们回归家族,共同祭祖祈福,增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这种习俗在岭南一带尤为盛行,每年重阳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享宴求寿。这一传统源于汉代,人们通过饮宴、食用特定的食物如蓬饵、饮菊花酒来祈求长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了大型的重阳饮宴活动,成为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重要仪式。
赏菊赋诗也是重阳节的一大雅趣。自三国魏晋以来,文人墨客们在这一天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将菊花视为长寿之花,赞美其凌霜不屈的品格。饮菊花酒更是重阳的传统习俗,被视为吉祥酒,可以使人明目醒脑,祛灾祈福。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插茱萸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放在香袋里或插在头上,用来驱风邪、调整身体健康。这一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尤为盛行,他们的聚会往往与登高赏秋、吟诗的节日相结合。
宋代时,重阳节更为热闹,皇宫中也开始庆祝这一节日。明清时期,明清两代的皇宫中都有庆祝重阳节的盛大活动,皇帝也会亲自参与登高览胜,以表达畅秋志的心情。各地的民俗仍然盛行,如贴菊花枝叶在门窗上、晒秋等。
南方的一些山区村落还保留着“晒秋”的特色,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项目。放纸鸢也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庆祝重阳节。
重阳节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和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无论是祭祖、享宴求寿、赏菊赋诗、插茱萸、晒秋还是放纸鸢,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个节日也是文人墨客、游子思念家乡的时刻,更是凝聚家族和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