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家长们普遍面临一个困惑:孩子学习辛苦,晚上经常熬到十一二点做习题,然而成绩却提升不明显。与家长们自己的学生时代相比,现在的教育条件更优越,师资力量更强,考试难度似乎并未显著提升,且孩子们还参加了各种辅导班。但问题是,为什么学习效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
经过观察与思考,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们虽然学习努力,但思维方式过于“快餐化”,导致习题的效果大打折扣。
学习是个体自我成长的过程,无法被外界替代。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和消化知识,训练内在的思考能力。以数学解题为例,一道题目的解决过程包括审题、理解题意、表达题目条件、列出式子以及计算结果等多个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存在“吃透”与“快餐”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快餐式做法往往忽略细节,凭印象搜索题目和解法,而吃透的做法则是深入理解题意,通过建立的坐标系或画图来帮助把握题目条件,再决定解题路径。对于错题的处理,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孩子们在面对错题时,应重视这些宝贵的资源。做错题目比做对题目更有价值。要反思当时为何出错,是缺知识点还是思维经验。即便是计算失误,也要明白失误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可通过训练减少。对于如何改正这种快餐式做题的习惯,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们深入思考题目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不要仅仅停留在记忆结论和方法的层面,而要深入探究这些方法和结论背后的共通之处。只有真正吃透一道题,才能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短时间内吃透题目可能会比较吃力,但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方式。而一直采用快餐式做题的方式,虽然做得很多,但往往停留在思维的浅层。拒绝“快餐式做题”,让孩子真正吃透每一道题目,才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