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文风理解,众人各抒己见】
文风,即文章的风格,其形成受到两个核心因素的影响:文体与作者的气质禀赋。在古代,不同的文体有其特定的风格要求。曹丕曾明确指出:“奏议应当雅致,书论应当理论性强,铭诔需真实,诗赋则需华丽。”陆机也强调不同文体的独特特征:“诗歌因情感而华丽,赋文因描绘物体而明亮……颂歌从容且富有文采,论述精确且流畅。”这说明不同的文体应根据场合而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文”,在文学范畴内,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形式。广义的散文涵盖了叙事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类型。相比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33类文体和萧统《文选》中的38类文体,现代文体分类虽然简化许多,但文风的多样性仍然难以统一。每个人对于文风的理解都有其独特之处,有人喜欢明白晓畅,有人喜欢朦胧含蓄;有人喜欢直抒胸臆,有人喜欢曲折表达;有人喜欢缘情绮靡,有人喜欢直抒内心。在讨论文风时,有必要将实用与审美两类文章分开讨论。
对于实用类文章,如、时评、说明文、行政公文乃至学术论文等,重点在于清晰准确、严谨高效。这类文章应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隐喻和暗示,更不能凭空捏造、模棱两可。其目的在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实践,因此文风应以简洁明了为主。而对于审美类文章,如诗歌、小说、狭义散文等,目的在于滋养人心、丰富见闻、提高认知。这类文章要求作者充满真诚与善意,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文字表达需精彩传神,文风的要求则更加灵活多样,只要与文章内涵相匹配即可。如鲁迅的《野草》风格冷峻奇崛,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则清新淡雅,二者风格迥异,但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综上,优质的文风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得体。这意味着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不刻意做作,一切自然流露,恰到好处。
(作者:赵海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