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顶流水果”车厘子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它的热议不断。先有“三斤车厘子姐因食用过量而住院”,后有“车厘子价格跌至草莓价”,正值新年之际,吃车厘子正当时,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种水果保鲜秘诀的探寻。
在1月15日的采访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兼校外导师成雨洁向大河报《看见》记者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她表示,进口车厘子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新鲜,关键在于其成熟的保鲜技术。这包括品种选择、水果温度控制、气体调节保鲜技术以及乙烯抑制剂的使用等多个方面。
不同品种的车厘子耐储性存在差异。成雨洁提到,市场上流通的车厘子学名都是欧洲甜樱桃,其果子大、硬度高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好的耐存储性。国外非常重视钙肥的使用,这直接关系到水果的硬度和货架期。
采摘后的控温也是让车厘子保持新鲜的关键。智利的农场在采摘后会对水果进行温度控制,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延缓衰老。在运输环节,车厘子处于严格的温控状态下,并且在集装箱海运过程中储存在低温环境中。
气体调节袋也是保鲜的重要环节。成雨洁解释说,这个袋子能够降低氧气的浓度并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更大程度地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包装袋中还会放置乙烯抑制剂,以延缓植物的衰老。
对于很多人反映的原箱开袋后有一股味道的情况,成雨洁表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异味。主要是因为在下线装袋前,车厘子可能混合了采摘的枝叶、泥沙的水并不干净,加上长时间密封运输所产生的味道。打开放置一段时间并清洗干净后,这种味道就会消失。她也提到了在分拣设备的水中会用到杀菌剂来去除水果表面的细菌微生物。同时强调进口商必须提供符合国标的检测报告才能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