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深入探讨了李峤的《风》,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另一首充满魅力的古诗《中秋夜》。这首诗的写作角度新颖独特,与《风》同样引人入胜。
每逢中秋节,我们常常会如何描绘这个节日呢?很多人都会选择描绘那圆如的月亮,然后表达对于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确实,这类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不胜枚举。
中秋节在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已存在。这个节日的起源最初是祭拜月亮,祈求月亮的庇佑,后来逐渐演变为欣赏月亮的美丽。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唐朝,中秋节已经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
在这样的节日里,当无法与亲人朋友团聚时,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会愈发浓烈,这就是所谓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时忙于工作,到了节日放假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更加深切。古时候没有电话手机,人们只能通过写信、写文章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么李峤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他的《中秋夜》写道: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里的“圆魄”即指月亮,是古人对月亮的一种称呼。寒空则可能是指李峤作诗那夜的中秋天气较冷。皆言即大家都说,四海则是指到处,或理解为全国各地。安知的安是一个疑问词,哪里之意。整首诗可以解读为:
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夜空之中,大家都认为全国各地所见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谁又能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是否也有风雨交加呢?
这首诗的意思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念并不完全准确。你在这里看到圆月明亮,但你的家人朋友在遥远的地方可能正经历风雨,连月亮都看不到。
现在我们知道,每个地方的气候和景色很多时候都是不同的。这里晴空万里,而另一个城市可能正下着雨;南方还穿着短袖,北方可能已经穿上了棉袄。李峤的这首诗在当时“皆言四海同”的环境下,表达的观点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深意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他的观点: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会有所差异。就像有人觉得辣条美味无比,而有人却不喜欢。当我们的观点与他人不不必对方接受我们的看法,而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探究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以及与我们之间的差异性在哪里。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