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月寄情》
中秋之夜,庭院中白露凝结,树杄上鸦雀栖息。冷露无声,却悄悄打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高悬,人人尽望,然而秋思却悄然落入了谁家?
此诗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望月的情景。地白如霜,指的是月光普照下的庭院,使得地面显得一片洁白。听着远处的鸦雀归巢,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诗人望着那明亮的月亮,凝视着凄美的月光洒在空旷的庭院中,心中充满了羡慕与无奈。他想象着其他人在中秋佳节与亲友团聚的情景,而自己却只能静静地望着,听着,品味着独自一人的孤独与寂寞。
随着诗人目光的拉近,我们看到桂花被冷露无声地打湿。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内心就像这桂花一样,被愁绪所包围,被对亲友的思念所浸染。这种愁绪逐渐蔓延开来,使诗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凄凉。
中秋望月的习俗自古以来就存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会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明月。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诗人望着秋月,内心充满了对朋友的思念。他孤独地凝视着秋月,仿佛看到了朋友的身影,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一个充满深情的问句。这句问句既是疑问也是反问。诗人向朋友发问,是否也和自己一样,在这凄清的中秋夜晚,思念着对方。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回答:秋思正落在我这里。整个诗中,通过几样简单的景物,表达了诗人丰富而内敛的情感。
古代诗论家司空图曾言:“不著一字,尽得。”这首诗正是如此。诗人并未过多抒情,却通过描绘景物,将内心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欣赏这首诗歌,仿佛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的那种神韵和情怀。
我们公益发表此文,旨在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并分享您的观点!如有错别字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改正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