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北京而言,南瓜可是一道重要的家常菜。之人享用的是蟹黄南瓜等佳肴,普通百姓则靠它抵御,甚至用它待客。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刘姥姥虽然不会作诗,但在急时,也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来应对,她给大观园带的礼物中,也有倭瓜。
那么,为什么倭瓜又被称为南瓜呢?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南瓜原产于南美洲,有着9千年的栽培史。哥伦布在探险时将其带回欧洲,之后被葡萄牙人引种到日本、、菲律宾等地,再后来,明代时开始进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有详细的描述。而元代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也曾提及“南瓜”,但那时的“南瓜”并非今日我们所称的南瓜,而是其他瓜类植物。因为当时美洲尚未被发现,的南瓜野生种也未被发现,所以书中的南瓜定义存在误差。
南瓜的优点很多,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甚至在荒年可以代替粮食,因此也被称为“饭瓜”、“米瓜”。古代的文献中,人们不仅吃南瓜的果实,还吃它的叶子和花朵,甚至用南瓜泡酒,认为有益于健康。
有趣的是,南瓜在的传播路径多条,但以广东、福建、浙江最早。初期人们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所以称之为“倭瓜”,又因日本在之东,因此又称之为“东瓜”。还有进一步的误解认为它产自半岛,称之为“高丽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称它为“唐茄子”。
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的南瓜通过大运河向北移栽,特别是山东,成了北方南瓜种植的重要地区,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瓜应该是从南方来的,因此“南瓜”的称呼开始流行。这一历史背景资料都来源于《北京志·生活志》。
南瓜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因为它的美味和营养价值,还因为它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历史变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