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三伏是什么时候结束

三伏是什么时候结束

关于“三伏”和“三暑”的解释

我们常说到的“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以及天干地支的日期来共同决定的,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和生活智慧。“三暑”则主要反映了暑热的趋势,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

今年的大暑,也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7月22日如期而至。我们都知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以及“小暑大暑,日蒸夜煮”的民间说法。那么,“三伏”是如何定义的呢?它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的日期共同确定的,因此被归入“杂节气”类别。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初伏持续十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就是末伏。中间的时间段就是中伏。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十天,但中伏的长短则取决于入伏的时间。如果从历年三伏天的全国平均气温来看,三伏天的长短并不意味着那一年的热度。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为“三暑”。它们主要反映了暑热的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逐渐增强。而到了处暑,暑气会逐渐消退。“处暑”的“处”字有终止、结束之意,所以也被称为“出暑”。一般而言,“三伏”和“三暑”的时间大致重合,都是在小暑期间入伏,立秋、处暑期间出伏。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设立“三伏”这个概念呢?“暑”与“伏”的含义并不相同。“暑”代表热如煮物,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的典型特征。而“伏”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即人们为了避开盛夏酷暑而选择隐蔽的生活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民间衍生出了许多与三伏相关的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于客观的气象表达“三暑”,“三伏”则更多体现了古人对暑热的观念认知,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它蕴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是传统文化中阴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而“三伏”则是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的体现。

(作者为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经过本报记者常钦的采访整理。)

选题线索来信邮箱: 。文章来源于《日报》。


三伏是什么时候结束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