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之道
核心要点:
1. 调整杠杆至水平平衡,便于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
2. 支点置于杠杆,排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实验前需平衡杠杆螺母,左高则向左微调,右高则向右微调,实验过程中不再调整。
4. 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5. 在杠杆两端加减或移动钩码,观察杠杆的状态变化。
6. 详尽的实验步骤与补充设计。
7.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包括判断平衡、调整做法及计算力、力臂。
8. 多次实验,确保结论的普遍性。
9. 实验表格设计,数据分析与总结。
10.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优势在于可直接读取力的大小。
11. 当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为倾斜拉杠杆时,示数会变大,因为拉力的力臂减小。
12. 对实验进行评估与改进。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法则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针对训练:
1. 小明与同学们进行杠杆平衡实验,使用的器材包括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等。
(1)小明选择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主要是为了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2)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用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当杠杆左端高右端低时,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
(3)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等于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第5次实验时忘记记录阻力F2,根据数据规律可知空白处应填的数值是0.8N。
(4)实验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是为了寻找普遍适用的杠杆平衡规律,而非仅仅减小误差。
(5)在A点挂4个钩码,为使杠杆平衡,B点需挂相同数量的钩码(假设每个钩码重量相同)。当杠杆平衡后,将A、B点的钩码都向外移动一小格,此时右端的力矩大于左端,因此左端会下沉。
(6)验证小张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方法是:改变动力或阻力的大小及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观察是否仍然满足“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如果满足,则该结论正确;否则不正确。具体操作略。
(7)当弹簧测力计倾斜拉杠杆时,示数会增加。这是因为拉力的力臂减小了。在倾斜拉动过程中,要保持杠杆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随之增大。这一过程中需注意角度的变化和力的调整。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差来源非常重要。选项中的A项支架自身的重力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而其他选项如钩码重力不完全相等、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等都可能造成实验误差。因此不会带来实验误差的是支架自身的重力足够大(选项A)。而利用图丁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时,初步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为F1L1=F3L3-F2L2(用其他变量表示)。但这种方法的不足在于无法保证所有情况下的杠杆平衡都符合这一条件,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误差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