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里多所大学逐渐兴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沙滩一带的国立北京大学。而在朝阳门北小街一带,也有一所引人瞩目的学府——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这所学校的历程颇为坎坷。1925年,因“女师大”,北洋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改址设立国立女子大学。不久后,原女师大的师生强烈要求恢复学校建制,并成功夺回原校舍。随后,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9所国立高等院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大学则改组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该学院曾短暂迁往朝阳门内的新校址,直至1937年。
值得一提的是,孚郡王府(俗称“九爷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址。这所学院的教授们因种种原因大多居住在东四一带。例如,根据《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职教员录》的记载,三位教授顾澄、顾随和孙诵昭都曾在东四四条居住。他们不仅是学术界的佼佼者,还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
顾澄,作为院长,不仅参与创建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还在数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顾随则是国文系教授,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孙诵昭则是国画系和公共课讲师,擅长画,在书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还有一些教授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选择在东四一带居住。例如耿光教授,为了照顾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上学的女儿,从西城迁居东四一带。他的女儿耿竞也在该校就读。同样为了子女教育而迁居东四的还有著名教育家凌善安。他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在东四九条创办九思小学,最后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因为东四离北大不远,一些北大的教授也会在此寻找居所。例如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郑昕,他研究康德哲学,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与多位北大教授一同住在东四十条39号。他们的生活与学术背景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教授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色彩。他们的到来为这片区域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如今,虽然时光已经流转了几十年,但他们的足迹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将永远被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