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孩子是否有时会在某个阶段突然表现出异常的“情绪变脸”?
比如,他们会大喊:“别碰我!”或者“你别管我!”这种从天使到恶魔的情绪转变,可能只在短短几秒内发生。这其实是因为孩子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叛逆期。面对这种情况,与其用吼叫和对抗来应对,不如先读懂孩子所处的叛逆阶段,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开孩子的心扉。
以下是孩子可能经历的三个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大约发生在孩子两到三岁的时候,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愿,比如常说“不要”,喜欢扔东西和打人。情绪像过山车一样波动剧烈,可能上一秒还在大笑,下一秒就情绪崩溃。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应避免打骂制止和说教压制的方式。相反,应该用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来表达理解并引导孩子。比如当孩子摔玩具时,可以说:“我知道你想玩,但摔玩具会受伤哦。我们试试轻轻拿?”同时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孩子感到掌控感。
第二次叛逆期:出现在孩子的七到九岁阶段,这是小学生的叛逆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开始顶撞老师、作业拖延和沉迷游戏,同时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应避免过度控制和忽视孩子的情绪。相反,应该用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来共情和引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可以说:“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用合作的方式代替对抗,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次叛逆期:发生在孩子的十二到十八岁阶段,这是青春期风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叛逆行为,如门禁战、手机战、冷战甩脸色等。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质疑一切权威。父母应避免逼问隐私和用“爸妈辛苦”来孩子。相反,应该用尊重加底线的黄金组合来与孩子沟通。比如当孩子晚归时,可以说:“我担心你的安全,咱们能不能约定最晚10点回?你自己决定怎么安排时间。”用第三方视角来化解冲突。
对于叛逆期的沟通,有几个“魔法公式”可以借鉴:暂停情绪,深呼吸,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使用非表达,比如用“我感到……”代替“你总是……”;赋予孩子责任感,让孩子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记住,叛逆期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面对孩子的叛逆期,吼叫只会制造距离,对话才能搭建桥梁。与其焦虑,不如把每次“对抗”变成“成长的契机”。
你家孩子现在正处于哪个叛逆期呢?在沟通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沟通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