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观察
针对大学生体测,一场关于兴趣和健康的讨论正在火热进行中。核心话题是如何将考核压力转变为运动兴趣,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源泉”。
近期,关于大学生3000米体测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热议。众多大学生和媒体纷纷发表观点,引发广泛讨论。中南财经大学的学生首先呼吁取消这一测试项目,他们担心未来的保研资格或评优工作会将体育成绩纳入考核,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竞争力。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体育素养,许多大学对长跑成绩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清华大学的规定是本科生必须完成长跑测试,体育课成绩不合格或游泳测试不通过则不能毕业。同济大学也有类似的规定。
面对这种情况,澎湃新闻在文章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学校更注重日常运动锻炼的过程考核,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选择,并建立健康,实施阶梯度的评价模式。《新京报》指出,面对学生的意见,高校应科学对待,既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又要坚持教育原则。红网的评论文章则强调高校应在强度要求与人性化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如何让大学生从长跑体测中感受到获得感和价值感?这就需要我们将考核驱动转化为兴趣驱动。上游新闻指出,大学阶段的体育和体测设置应该打开思路,丰富选项,让学生真正受益于体育而非视其为负担。为此,各大媒体都表达了共识,即应引导大学生真正爱上运动。正如红星新闻所言,公众讨论的核心是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精神状态,如何让“脆皮大学生”变得更强韧,乐于奔跑和运动才是关键。
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回顾本周时事热点,让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将体育教育的考核与兴趣相结合,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快乐源泉。这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未来的体育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健康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撰文/黄帅
编辑/李嘉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