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西汉时期定型,但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名称。要探讨商朝是否有夏这个字的认知,最直接的方式是研究出土的甲骨文。对于此的研究首先要清楚,夏字除了表示季节外,还与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有关,因此甲骨文中是否有夏字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甲骨文中有夏字吗?实际上,甲骨文已有春、秋、冬三字,夏字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甲骨文中的春夏秋冬:
1. 甲骨文中的春字,由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组成,意为春阳抚照,万木滋荣。
2. 甲骨文中的秋字,像一只蟋蟀或蝗虫,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在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
3. 甲骨文中的冬字,像丝绳两端的打结,表示终端之义,也是“终”字的初文。冬字也象征居室屋檐垂挂冰凌之形。卜辞中也有关于冬字的证据,证明商朝人已经掌握季节的概念。此外根据甲文的卜辞内容也确认了商朝已经有冬季概念。
关于甲骨文中的夏字:
有多种说法认为夏字与太阳和人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活动有关。也有观点认为夏字可能是由其他字如牙(芽)、藤等演变而来,代表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还有人根据甲骨文的上下文和种植黍的时令来解读夏字的存在和含义。虽然目前关于夏字的解读还存在争议,但基本可以确定商朝已有夏季概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经》中的记载揭示了夏可能代表大的意思,与夏天植物高大繁茂的特质相符。同时也不能排除甲文中有关夏的记录可能存在于未解读的卜辞或文献中。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和文献研究来确认夏字在甲骨文中的确切存在和意义,但商朝有夏季概念的观点是成立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甲文编》、《释甲骨文春夏秋冬》等相关资料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