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停下脚步,对适时四驱与全时四驱的区别进行深思呢?
全时四驱的核心机制在于其引擎动力持续地向前后轴同时分配,并且此过程采用固定的比例分配模式。倘若车辆配置了扭矩放大功能,分动箱则是实现该功能的桥梁。不论任何情况下,全时四驱车辆都通过四个进行驱动。这样的设计也使其为了增加稳定性及耐用性而多使用纯机械结构的差速器。但需注意其带来的缺点是燃油的经济性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较之下,适时四驱则借助电控技术来调整车辆在不同模式或路况下的动力输出比例。为此,差速器改用了电控多片离合器结构。这样的设计优化了燃油的经济性并拓宽了动力分配的范围。一些先进的车型能够做到从0到100%在前后轴之间自由分配动力。在越野模式中,它甚至可以精确地将动力分配为50-50%。由于多片离合器是依靠摩擦力来实现的软性连接,其耐久度和极限动力输出能力相对有所降低。由于电控系统处理速度的限制,动力输出到需要动力的轮轴之间存在时间差。
若差速器能够通过电控或物理方式断开连接,那么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分时四驱系统。
在购车决策时,您应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若您常行驶于复杂路况,全时机械四驱无疑是理想之选。而如果您更倾向于应对突发的脱困需求且多数行驶于城市路况,适时四驱可能更符合您的期望。
但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只是偶尔使用且无需考虑耐久度,没有差速锁的全时四驱与分时四驱在使用上存在何种差异?当没有差速锁时,同轴动力的分配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这里为您揭秘:为了实现同轴动力的分配,开放式差速器利用了电子限滑技术,即通过刹车系统限制空转且无法输出牵引力的轮胎,从而使动力传至另一侧。
由此可见,在制造一辆优秀的四驱车(无差速锁)时,其关键在于强大且稳定的电控系统而非单一的机械差速器。差速器主要负责前后轴的动力分配,而同轴动力的分配则依赖于电子限滑技术。
或许您曾认为差速锁是最佳选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差速锁的功能是令差速器失去其差速能力。其中轴锁使前后轴转速得以锁定,而后轮锁及前轮锁则分别锁定各自的后轮及前轮的转速。三把锁同时启用即实现真正的四轮驱动,此时无需电子限滑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差速器锁定状态会带来轮胎磨损加剧及车辆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回首过去,早期的四驱车主要依赖机械系统运作。那时尚未有电脑的普及,即便后来电脑技术发展了,受限于算力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电控四驱系统并未得到充分展现。现在回望过去,电控四驱系统是否依然显得落后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奥迪为何选择替换其传统的差速器呢?原因不仅限于成本考量。早在2003年,丰田已经取得了Torsen(托森)技术的商标权。这意味着每当奥迪销售配备Torsen的车型时还需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用。尽管如此,丰田的长远规划已渐渐受限——随着电动车的兴起和传统变速机构的消失——一个包含前后两台电机进行电控的“中心”,即将取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