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部经典之作《儒林外史》的第十七回中,描述了一个人,他虽然一生未能显赫于世,未能在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甚至连两间房子也未能留存。他第二个儿子匡超人的求学之路,却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不禁让人思考,功名是否真的是人生唯一的追求,而德行,又该如何在波折的生活中得到坚持与发扬。
尽管《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进入课本而广为人知,但另一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虽非主角,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姿态,赢得了读者的尊重。
匡超人出身贫寒,早年漂泊在外,以拆字为生,生活艰难。幸得学界名士马纯上先生的援助,他得以回归故里。匡家虽为“矮矬穷”之家,但匡超人的骨子里却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父亲老实无能,未能在世间留何产业;长子亦无大志,仅以卖布偶、糖果为生,对父母的孝顺亦不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匡超人却以自己的方式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他白天卖豆腐以养家糊口,晚上则照顾病中的父亲并刻苦读书。凌晨时分又早早起床继续磨豆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家庭虽未能富裕,但至少得以勉强维持。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的家园,他们在中寄居。
即便如此,匡超人仍未放弃。他在荒村的夜晚依然坚持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知县前来视察,被这荒野中的朗朗读书声所感动。通过保正的介绍,知县了解到匡超人是一个孝顺父母、努力养家并坚持读书的孝子。这使知县对匡超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敬意。
此后,知县在匡超人的功名之路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扶持。而匡超人也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努力,终于中了秀才,成为县里受人尊敬的人物。就在他的人生道路逐渐向上攀升之时,他的父亲却病危了。
父亲在病榻上的一番话中坦言了自己的失败:一生未曾留何资产给儿女;大火烧毁了仅剩的两间房子;而自己对儿女的付出和担忧,也并不局限于物质与权位之上。在他眼中,德行才是最为重要的。他深知次子匡超人已有出息,但告诫他不要因日后的顺利而变得市侩和势利。
这位一生贫苦的父亲深知人生真谛和最高境界:功名富贵只是身外之物;德行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他的预见性让人佩服:当日子过得顺利时,不要忘记初心和原则。从这一点来看,尽管他一生贫寒卑微,但他的人格却是伟大的。而他的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匡超人。
尽管匡超人在获得功名后有了变化,但像匡超人父亲这样平凡却洞悉人生并坚持原则的人在民间并不少见。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成就,但他们坚持清白的人格和初心不改的信念让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