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凡事需适中。”这似乎是在讲述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确实如此。人在极端之间,可能会令人厌恶,过刚则易生困扰。
如老子所说,“物极必反”。不论是待人还是处事,我们都需在内心保持一定的尺度。
一、言语不露尽
我们时常被提醒,“沉默是金”。
在《古兰经》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了舌头的力量。
当圣人被问及最怕什么时,他指向了自己的舌头。因为言语无忌,口无遮拦,往往容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记得一次公司聚餐,某位新同事因过于热衷分享与旧同事的趣事,无意中抖出了旧同事的糗事。结果,虽然大家起初听得乐呵呵,但最后却让旧同事感到尴尬与不悦。
古语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这就说明了,懂得在何时何地该说什么话,也是一种修养。
多言未必多益,若不察言观色、不顾及他人感受,可能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二、交情不迫切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曾经听闻这样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发展才是最好的。”
就如表妹的例子,她过快地与新室友建立深厚关系,结果却发现室友只是表面热情。
所谓“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若急于求成,可能难以看清对方的真面目。
真正的友情是细水长流,需要时间来培养与检验。
交朋友时不可过于急切,淡然处之才能让关系更为长久。
三、思想莫多虑
有句古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然而却也提醒我们不要让忧虑困扰生活。
曾经有个人觉得生活沉重,哲人便让他背负砾石行走。当他发现背负的石头越来越多时,才明白生活为何越来越沉重。
如刘墉先生所说,“面对人生的种种,要学会化解。”这便说明了思想过虑只会导致负担和痛苦。
古人言:“天地不完美之象”也就告诉了我们很多事情不必太过追求完美。
放下过多的忧虑和追求完美的心,让心灵得到解脱和宁静。
正如莫言在《檀香刑》中所写:“人生中没有什么烦恼是挥之不去的。”只要心无杂念,便能拥有宁静舒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