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如同生活的调味品,其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印记,助推我们迅速成熟,并再次洞悉内心深处:原来,我竟有如此的情感世界。
的确,不论童年的经历如何,恋爱就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有人一谈即合,情感道路顺遂;而有人则需历经波折,甚至不慎陷入重复受伤的循环。
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的依恋模式息息相关。不同的依恋模式在情感中会引发不同的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引领感情走向不同的方向。
精教授乔恩·G.艾伦在《情感与依恋:心智化发展中的依恋创伤治疗》一书中,详细探讨了三种依恋关系:
1. 矛盾型依恋
这种依恋者在感情中常常表现出快速且强烈的亲密需求。
他们容易在情感中自我表露,但往往容易将伴侣理想化,高估彼此的相似性,却忽视差异。这种看似自信的表象下,实则隐藏着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他们常常自我批评,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为了缓解这种心理,他们会不断寻求认可,从而变得更加依赖,对矛盾型依恋者来说,痛苦往往多于快乐。
2. 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者在社交活动中可能表现得十分外向和有魅力。
他们的社交活动虽多,但很少深化关系,因此显得浅层次。他们擅长将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却难以在情感上依赖他人。这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者在自我保护方面有着明显的防御性。
这种依恋者往往不依赖他人,或认为依赖不是好的相处模式。他们通常难以被察觉,但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模式来简单分辨:矛盾型依恋者更倾向于自我批评,而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通过批评他人来提升自我。
3. 安全型依恋
这是最容易带来幸福感的一种依恋。
安全依恋者确信,在痛苦时,他们的伴侣会出现并情感上回应他们的需求。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强,并会在伴侣犯错时表现出宽容。
他们的工作模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主,并通常相信自己的伴侣。相比于前两种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关系更能带来幸福。
即使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人也可能在情感中遭遇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自我了解和努力来修正和提升我们的依恋模式。
这些依恋模型在我们童年时期形成,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即使原生家庭没有为我们塑造一个理想的依恋模型,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了解和不断的努力来扬长避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