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齐家,胸怀天下,其独特的策略深。今日重读孔子及其《论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共鸣。
孔子以教育为乐,致力于立德树人,寄望弟子成为令人敬畏的后起之秀,以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正如孔子所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那么,如何使“后生”真正成为“可畏”的存在呢?孔子以生动的比喻启发弟子,如山之未成,需持续积累;如地之平整,亦需不懈努力。此情此景,仿佛孔子与弟子间真诚交流,启发他们坚持不懈、不断进步的精神,这正是夫子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强调,停止或前进,都取决于自己。每一份努力都会带来收获,人的修养也因此而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也随之提高。若要成为“可畏”的后生,必须持之以恒,否则只能黯然失色。孔子的殷切期望与提醒,充满着深厚的教育情感,令人感动与敬仰。
孔子认为学习应向古人学习,追求内心的快乐与精神的满足。他所倡导的“快乐学习”并非表面的轻松愉快,而是源于对知识的热爱与学有所得的内心喜悦。为了使弟子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智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不仅鼓励弟子发奋学习,更希望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正如孔子所言:“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愤怒与不快。”面对弟子,孔子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情感。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他们的个性各异、不同,有时可能不被他人理解。但孔子始终认为,学习的首要目的应是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孔子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他对弟子的开学寄语,提出了做学问、做事、为人的期望与目的。他强调在学习中实践,因学以致用而快乐;注意为人的态度,与他人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人相处时保持良好心态。孔子在教育中不仅关注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心灵与态度。
诵读这些开学寄语时,我们仿佛能看到孔子面对弟子时的谆谆与真挚情感。他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或板起面孔的训诫,而是在与学生亲切交流中,用心灵去唤醒学生。当孔子察觉到弟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惑、疑虑或障碍时,他便与学生交心并唤醒他们。这种充满真情与趣味的交流方式——无论是“不亦说乎”还是“不亦君子乎”——都展现出孔子的亲切与委婉。这种教育方式启发了弟子们思考如何学习并享受学习的乐趣这些充满情感的教育话语将永远留在弟子的心中并生根发芽。可以想象正是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与真诚的教育情怀使得不同年龄、不格的弟子们始终追随他、敬仰他。
孔子的教育情感还体现在与弟子的平等对话与真情沟通中。在与子夏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当子夏提出疑问时孔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并兴奋地表示:“启发我的是你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这种教育情感令人由衷敬佩。
为了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孔子不仅教育弟子还注重自我教育他对自己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与他人交流分享永无止境。”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永不满足不断有新的发现才会真正做到“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