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4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5“练习六”中第2~4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 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可展开),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一、回顾旧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和组成要素。
二、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一)制作长方体展开图
1. 教师指导,完成长方体纸盒展开图。
指导学生将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呈现展开图,并观察剪下来的面与原长方体的关系。
2. 学生尝试,完成长方体纸盒展开图,并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强几何直观意识,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
(二)制作正方体展开图
1. 展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不同的剪法,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2. 想象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联系实际,尝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1. 通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表面积的概念。
2. 根据概念自主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3. 教师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公式。
四、独立探究,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正方体教具或图形,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表面积。
2. 交流汇报,总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公式。
五、变式练习,巩固应用
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全班交流,总结解题方法和思路。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5~26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二、练习巩固
<p
【教学意图】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基本计算方法有了一定掌握后,通过引导其深入理解特殊情况下的表面积计算,从而更好地内化概念,培养其灵活应用能力。
三、探索组合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1.以教科书P26“练习六”中第12题为例,带领学生共同探究组合图形的表面积计算。
(1)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问题,引导同学们集中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行收集信息,理解题目含义。
在题目的图形中隐藏了许多数学信息,例如某些面不用涂漆,前后两面的特定位置需涂油漆等。要让学生细心地阅读这些信息。
(3)让学生自行解答,并鼓励他们分享解题思路。
教师观察学生解题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特别要注意哪些面需要涂色、各面的长和宽如何确定等关键点。
(4)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教师询问学生解题时是如何思考的,怎样操作的。对学生的解法进行点评,对错误的解法进行纠正。
2.总结归纳解题方法。
在求解较复杂的组合立体图形表面积时,学生应留意以下几点:仔细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目的】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涉及的信息量较大,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空间想象等综合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归纳方法、积累经验。
四、自主练习,形成技能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25~26“练习六”中的第6、7、8、9、11题,教师在巡视中给予指导,并让学生解答后进行汇报交流。
2.自主解答教科书P26“练习六”第13题,解答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分享各自的解题经验和技巧。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探索组合图形的表面积”课堂学习要点:
1.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学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培养空间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