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怎么做_制作蜡烛的原材料

2024-12-2808:08:18百科知识8

自从揭开了“钻木取火”这一大自然的奥秘,人类得以摆脱黑暗的束缚。但在电灯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古人是如何照亮他们的生活的呢?

谈及古代的照明工具,东汉时期的形如豆状的铜吊灯便是其中一例。

古代百姓大多使用油灯照明。

说到油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楚辞》中“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的诗句,表明战国时期便已有油灯的使用。起初,油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因其资源有限,仅供少数人使用。而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时,虽然使用人群扩大,但依然未能普及至普通民众。

对于贫困人家而言,点不起动物油脂的灯,于是便用植物制作的灯芯来照明。这灯芯材料易得,从汉代起便广泛用于照明。在《齐民要术》中提到“苴麻子”是制作烛火的材料,而在《儒林外史》中也有描述明代人节俭用灯的情景。

为了节省照明费用,人们发明了“省油灯”。这种灯通过在灯盏内加水并利用热传递原理来降低油灯蒸发的速率,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古代的火折子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并随时点燃的照明工具。

火折子的工作原理与现代打火机相似,它是一个紧密卷绕的纸卷筒。在制作时,纸筒被点燃后再吹灭,并盖上盖子留有缝隙,使得纸筒上留有火星。这种火折子普通人家都能使用。

接下来,我们谈谈蜡烛。虽然蜡烛在古代较为昂贵,但它的使用历史却可追溯至汉代。早期的蜡烛由蜂蜡和动物油脂混合制成,燃烧不稳定且伴有难闻的气味。直到唐代,蜡烛仍是贵族的奢侈品。

然而到了宋代,蜡烛开始成为普通商品,进入更多家庭。宋代蜡烛携带方便、燃烧时间长且亮度高,其制作材料取自蜡虫的物,具有可塑性和一定硬度。

关于“灯”字的由来,古人使用的灯具多以“豆”为造型基础。“豆”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其造型符合灯具的基本需求,既有装油和灯芯的容器,又有方便移动的把手。从字形上看,“灯”与“豆”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为了减少油烟的困扰也想了不少办法。

为了解决动物油脂燃烧产生的油烟问题,古人发明了在灯上加装管道,将油烟引入装水的容器中。这样的设计使得油烟溶入水中后不再四处扩散。长信宫灯便是采用此方法的典型代表。

除了油烟问题外,古人在照明工具的设计上还考虑到了风的影响。他们通过转动灯罩并留有开口来调节光照角度和防止风的影响。

为了增加光照范围,古人还会加高灯架或采用连枝灯等设计来提高灯具的高度和亮度。

除了这些基本照明工具外,古人还发明了各种形式的吊灯和落地灯来满足不同的照明需求。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