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季夏时节即农历六月的来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随着小暑的到来,天气逐渐呈现出炎炎夏日的趋势,但尚未到达最热的阶段。此后,气温将逐渐升高,进入盛夏的伏旱期。
在这个时节,全国农作物茁壮成长,田野管理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活动的指南针,自先秦发展至汉代完全确立,代代相传的农耕经验凝聚其中。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暑”这个字背后的故事与解释。
在《说文解字》中,“暑”被解释为热也,从日者声。小篆字形描绘的是太阳照耀大地,下面则象征着声符及世间万物。“暑”即表示太阳照射下的炎热状态。夏天的太阳如火球,有时连午后的花草都难以抵挡其热力。民间有句俗语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描绘出小暑是炎热开始的序幕,而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那么,“暑”这个字在古文中是如何解释的呢?《说文解字》主要从字形和字义来解读,而《释名》则侧重于从声音入手。为何用“煮”来比喻“暑”呢?因为“煮”不仅表示热,还带有湿润的感觉。清代学者段玉裁明确指出:“暑之义主谓湿。”也就是说,“暑”更多的是指,而“热”则更多表现为干燥。
在小暑这个时节,人们的感受如同被“煮”一般,的感觉让人难以忍受。杜甫在《遣闷》中描述了这种“桑拿天”的感受,除了晚上去江边吹点凉风,白天的生活简直就像在上蒸下煮,“暑”就是让人有这样一种难耐之感。
小暑节气也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一候温风至,表示小暑日后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蟋蟀因炎热而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太热而在高空飞翔。这三候通过观察生物的变化、风的变化以及物象的感知,揭示了时节与气候的变迁。
在炎热的小暑时节,古人也有自己的消暑方式。他们会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如树荫下摇扇吃瓜。有的豪门贵族甚至会取大冰雕刻成山,让宾客在饮酒的同时感受凉意。普通老百姓则会到酒楼品尝冰镇水果和酒水,或者在家中挖井储存冷气。他们还会通过垂钓、品茗、弹琴、下棋等方式来消暑解闷。
关于小暑养生的方面,《黄帝内经》提倡人们要夜卧早起,保持阳气充盈;保持情绪愉悦,避免心烦意乱。饮食上,可以多喝绿茶、莲子汤、绿豆汤等来解暑祛湿。最重要的是让内心保持安静,不纠结、不烦躁,才能达到真正的消暑效果。白居易的诗中描述了顺应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背日楼间避暑,池上随风追凉,饮食起居顺应自然的节奏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